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方漢文教授來我院講學

發布者:呂晶發布時間:2019-04-25浏覽次數:857

423日下午,蘇州大學博導方漢文教授應我院翻譯研究所邀請在教三504做了題為從巴黎到紐約:不可譯性的聯盟論阿普特反世界文學翻譯論的講座,講座由翻譯研究所副所長雷飛老師主持,翻譯研究所師生及學院相關青年教師參加了講座。

首先,曾景婷副院長對方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方教授的學術成就。方漢文教授是比較文化文明學科創始人與奠基者,任國際比較文明學會副會長兼中國比較文明學會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美國Tulane University等國内外大學特聘教授,蘇州大學比較文明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學術論著一千一百萬餘字,著作47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國外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等權威學術刊物、C刊與核刊等發表論文200餘種,國内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獲獎30餘次、主持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重大課題20餘種。

随後,方教授的講座從“不可譯性”(Untranslatability)的提出和意義開始,追溯了“歐洲哲學語彙的不可譯性”的觀念和來源。在此基礎上介紹了當代美國與法國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學者,指出當代部分西方學者的“不可譯性”理論,在翻譯研究建立一種有傾向性的“政治學”,與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交流”并不相宜。而且“不可譯性”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文化多樣性”相對立。接下來,方教授從反理性思維、文明差異的沖突化及非曆史主義、世界文明遺産的可譯性論證等三個方面提出了駁論,指出部分學者論著中的“反世界文學”的本質是反全球化,并剖析了美國學者阿普特等人觀念的理論缺陷與局限性。方教授在總結中提出,不可譯性的認識論觀念本身違反了西方哲學認識,從翻譯史論出發通過世界文化遺産研究方法與跨文明翻譯的曆史主義觀念,充分證明古今東西方語言可譯,世界文學是全球化的産物,是辯證理性本體論所規定的,跨文明的世界文學與文化遺産翻譯适應全球化時代潮流,是世界當代學術發展的主流。

講座結束後,方教授就當代翻譯研究與現場師生進行了親切地交流,為我院青年教師的中俄比較文學研究、以色列文化的翻譯研究及具有本地區與本校特色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方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将翻譯研究跨文明研究相結合,極大地拓寬了我院師生的研究視野,為下一步翻譯研究學術的新發展提供了中肯而切實的參考意見。(作者:雷飛  審稿:曾景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