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研究所師生參加“第八屆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研讨會”

發布者:周玥發布時間:2019-11-25浏覽次數:2162

11月22-24日,由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會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承辦的“第八屆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研讨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80多所高校200多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我校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語言學研究所所長趙霞教授、何享副所長、張輝老師等一行五人攜文參會,聽取了大會主旨發言,并在專題論壇上與多位專家學者讨論交流,探讨語言學在認知神經領域的跨學科發展研究。

本次會議由“工作坊-主旨發言-專題發言-專題論壇”四部分構成,主要涉及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病理語言學,認知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神經科學,信息醫學,人工智能等研究領域。22日工作坊部分,天津師範大學闫國利教授介紹了眼動追蹤在心理語言學中應用,系統介紹了心理語言學中的眼動研究範式、眼動研究常用的指标和眼動方法在心理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趙侖教授詳細講解和分析了EGG/ERPs在語言學中的應用,并分享了英文論文的寫作和發表經驗。22日晚,我院趙霞教授參加了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會理事會會議,介紹了我院的辦學特色以及科研發展近況,表達了我院希望承辦一次全國性認知神經語言學年會的意願,并遞交了“大數據時代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跨學科研究”的提案,獲得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贊揚。工作坊期間,我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生李雪婷、李佳還在北外語言認知與語言教育實驗室觀摩了眼動ERP技術和腦電應用的實操演示。

23日上午召開大會開幕式,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教授與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董洪川教授分别緻辭,回顧了以往的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進程,展望了未來的發展。主旨發言環節,北京大學周曉林教授交流了“ Decoding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n Human Premotor Cortex”;電子科技大學堯德中教授探讨了關于腦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并介紹了雲腦計算平台;中國人民大學張積家教授以錫伯族為切入點、介紹了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清華大學楊小璐教授分享了其語言獲得實驗室近年的漢語幼兒早期語言加工的實驗發現;複旦大學鄭平教授介紹了藥物成瘾記憶提取的神經環路。此外,四川外國語大學姜孟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倪傳斌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廖巧雲教授等對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做了總結和彙報。

分組彙報環節,我院趙霞教授做了題為“信息加工理論在多模态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發言,詳細彙報了在研究生英語教學階段,如何運用信息加工理論實現多模态環境下的教與學實際效能的最大化。何享老師彙報了“基于語篇情境構建的雙語閱讀加工機制研究”的工作進展,從認知和神經影像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閱讀理解過程中的相關變量。張輝老師以“Neural Cost of 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in the Auditory Modality”為題,介紹了語碼轉換在聽覺模态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生李雪婷和李佳做了題為“動詞隐喻的神經語言學認知研究”的報告,歸納了有關動詞隐喻的研究,指出問題并提出了改善性建議。三個小時裡,十組分論壇同時進行,大家積極交流,熱烈讨論,收獲頗豐。

24日上午繼續進行主旨發言,複旦大學鄭平教授的報告題目為“神經環路—腦的功能單位——如何研究特定腦功能的神經環路”,從神經環路的形成、組成、運行、變化等方面向與會者介紹了語言與神經環路的關系。首都師範大學郭春彥教授通過“詞彙間聯結記憶的神經機制--來自事件相關電位(ERP)的證據”研究,對人類記憶過程的科學問題進行了探讨。上海交通大學常輝教授就“漢語失語症診斷的若幹問題”,對失語症診治提出了建議。中國海洋大學陳士法教授以“基于眼動技術的英語二語’直接賓語/主語’類花園路徑句加工研究”為題,介紹了二語水平與花園路徑效應的關系。北京大學鹿士義教授的報告題目為 “漢語母語者和二語者交集型歧義的切分機制”,通過知覺廣度、副中央凹加工和語素表征等認知神經語言學領域專業知識展示了歧義切分背後的理論機制。

我院語言學研究所密切關注語言學研究的前沿動态,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國際、國内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拓展學習視野和科研思路。随着外語學科的跨學科趨勢不斷深入,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加強。今後将繼續關注語言學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及研究動态,積極開展語言學領域内各種形式的跨學科合作交流,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作者:李雪婷 李佳 審稿:蘆笙)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