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中文系副主任段懷清教授應邀來我校講學,在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學術報告廳做了題為“清末口譯——筆述式翻譯的四種模式及其評價”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伟德官网下载客户端曾景婷副院長主持,翻譯學研究中心、賽珍珠研究中心等中心教師以及研究生等聆聽了段教授的報告。
段懷清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比較文學與國際漢學,著有《〈中國評論〉與晚清中英文學交流》《白璧德與中國文化》《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家:海上漱石生研究》等。他還擔任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的主講人。此次講座聚焦晚清翻譯模式,段教授将這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曆史語境下具有特定翻譯目的的翻譯活動定義為“口譯——筆述式”模式,以馬禮遜、林樂知等傳教士和王韬、沈毓桂等中國文人的合作為例證,從口譯者與筆述者身份、地位、權力的轉換對晚清的翻譯實踐進行剖析與評介。他指出,翻譯研究一定要關注翻譯過程在翻譯的最終形态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段教授詳細分析了口譯者和筆述者的“顯在”與“潛在”,“潛在”的“本土”與“顯在”的“本土”之間的四種合作翻譯模式。整個講座内容圖文并茂,段教授還分享了多幅珍貴的來華傳教士及其中國助手進行翻譯的工作照片及繪畫,并做了“圖像學”解讀。從照片的構圖、占位、表情等信息中可以看出,早期翻譯工作中傳教士牢牢把握了合作翻譯的主導權,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西學在中國的傳播,雙方的關系逐漸發展、演變為相對平等的交流和融彙,中方文士譯者的主體性也逐漸加強。
浙江工商大學葉旭軍、鎮江市賽珍珠研究會副秘書長裴偉、江蘇大學潘亞莉、我校郭紅明、肖珺等幾位老師也參加了段懷清教授報告會。與會師生聆聽段教授講座後,對清末民初的口譯——筆述式翻譯工作模式和成就有了充分了解,并為師生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作者:高秀 審稿:曾景婷)